💧 臺灣的淹水不是意外,而是被設計短估的「預知危機」

 前言

這波從 2025年8月開始的西南氣流中南部豪雨,單是高雄桃源時雨量就高達 117 mm/hr、台南永康破百、屏東三地門創下 122 mm/hr 站史紀錄,部分山區單日累積雨量近 900 mm,等同整年降雨量。這是台灣少見、卻正逐年增加的極端降雨事件,我們所熟悉的城市排水設施,一旦遇上這樣的短延時強降雨,許多設計標準都已「落後疫情」──也就是:即便有防洪體系,也可能出錯

專有名詞說明:

  • 再現期(return period):法規上設定某個降雨強度大概多久才會一次,例如「5年一遇」大雨。

  • 時雨量(mm/hr):每小時降多少毫米雨。1 mm ≈ 每㎡ 1 升雨水,是設計單位。

  • 重力排水:透過坡度把水從城市流往前端河川/排水道,不需抽水機。

  • 重力閘門:水位高時會自動關閉的機關,防止河水倒灌。

  • 抽水站、抽水機:當河水或海水把重力栓住時,這些機械就會幫忙把內水「抽」出去。

  • 箱涵(水道):地底的排水管道,大小不一,負責通洪至河道出口。

  • 滯洪池:暴雨時先暫時儲水的區域(例如生態公園底下、校園地下)。


📊 防洪排水「水流流程圖」

雨水(時雨強度+短延時洪峰)
→ 側溝/集水口/地面進水 → 匯集入箱涵(幹/支系統)
→ 嘗試重力排往河道出口(若河/潮位低)
→ 如果河水高漲:重力閘門關閉 → 無法重力排出 → 抽水站啟動
→ 抽水泵浦/前池→把水抽到排放管 → 排入河川/分洪道/海域


📉 設計級別 vs 本次時雨量對照表(南部區域)


地區 官方設計排水標準(mm/hr) 本次最高時雨量(mm/hr) 缺口出在哪個環節? 核心致災原因
台南永康 約 70 mm/hr(5~10年再現期)【38】 103.5 mm/hr(創測站歷史新高)【35】 箱涵容量不足重力出口被河潮抑止,抽水機組未立即起泵 降雨強度遠超設計,每㎡瞬間超負荷;下游潮水倒灌,抽水站容量不夠快排導致積水長時間停留。
高雄桃源/茂林山區 約 71.5 mm/hr【18】 117 mm/hr(短時破百)【12】 側溝登記失能抽水設備調度滯後 山洪夾帶重量級土石與雜草堵塞管道;水利人員撈除不及導致系統失靈。
屏東三地門 約 70 mm/hr(沿海低地依中央標準)【38】 122 mm/hr(創歷史新高)【29】 重力排出口被外水頂住抽水設備不足 海潮時段「河水頂住排放口」;排水站不夠密集或設備未能快速派出。
嘉義平地/六腳 約 70 mm/hr(中央城市標準)【38】 推估 80 mm/hr(短延時強降雨) 滯洪支援功能缺乏重力出口坡度小 排水設計以農地重力排為主,短時激烈降雨累積迅速、滯洪空間少。
台北市(對照) 78.8 mm/hr(現行),已計畫提升至 88.8 mm/hr【26】【6】 本波未受洪峰壓台;7/10降雨曾達 106 mm/hr,本次若達仍為少數區域積水 整體排水標準較高、抽水站多、管線系統完整 維護頻率高、入口閘門檢修勤、還有長年大台北防洪工程累積。


🚨 致災「斷鏈環節」最關鍵在這裡:

  1. 設計排水標準過低
    典型大台南、高雄建設多以 5~10 年一遇降雨為依歸,卻無法應對 100mm/hr 的極端情況。

  2. 重力排出口被外水壓制
    沿海或河道位置受潮汐或河水水位影響,重力閘門關閉後無法依靠自然流動排水。

  3. 下游地區抽水站或機組反應不及
    抽水站數量不足、機組老舊、排水泵浦容量不足,導致抽排速率跟不上水量。

  4. 管道與側溝被高濃度土砂與浮木堵塞
    山區暴雨帶來土石流,偽裝於側溝、入口,削減截流能力前期。

  5. 散洪/滯洪空間不足
    如嘉義農地、台南低窪區,沒有足夠滯洪池或園區利用滯洪空間,導致系統一旦超載不能緩解。


🛠 強化方向與分類建議


📌 分類 ✅ 政府層面(該做) 💡 我們可共推動/關切 🚀 推薦引介科技與政策新方案
工程升級 提升箱涵截面、加密抽水站 社區可申請裝「緊急抽水幫浦」 引入潮閥智慧閘門+遠端控泵系統
排水維護 汛前側溝/門口排水口清鑿 我家清理門前落水孔,養成習慣 開源智能掃描+養護 APP 群組
滯洪設施 建設滯洪池/綠地沉水空間 推動校園/公園滯洪機制 引入 LID 模組:雨撲水箱/透水磚
科技監測 建置 IoT 水位與流量站 社區共享感測資訊、掛上 LINE Bot 建立 open‑source 「淹水預警平台」
設計標準提升 將設計基準從 5 年提升至 25–50 年制標準 要求地方方案公告更新設計期 導入氣候變遷調適版本洪水模型
政策整合 補助家戶安裝回流閘門(尤其沿海地) 立院/地方立法納入城市排水法條 撥設「自救抽排機」或「沙包防汛箱」補助計畫
模擬演練與預演 每年汛前執行城市淹水演習 社區同步演練抽水/沙包佈署 部署「市政數位孿生」做水害演練虛擬場域

「這次西南氣流的猛降雨,再次暴露出台灣低估極端降雨強度的工程框架;多數南部城市的防洪設計僅以 70 mm/hr 為主,
卻面對 100‑120 mm/hr 的暴雨連番強襲。流程從『落雨→地面進水→箱涵→重力出口』只要其中一環卡住,整條鏈就崩塌。
而我們所能走的,除了政府需補足工程與科技投資:更是『個人/社區開始做小防洪』的當務之急——清側溝、裝沙包、
綁住自救潛能,再到政策/法規層面把設計管制期拉高。唯有「自己練武、社區支援、政府補缺」,
台灣才能走出「工程常態跟不上氣候變化」的危機。」


🧷 全部出處來源(按引用順序整理)

  • 氣象署與媒體報導:台南永康時雨量破百紀錄【35】
  • Yahoo 專題報導:高雄桃源 117 mm/hr、台南永康破百記錄【12】
  • PTS 報導:屏東三地門達 122 mm/hr、創站史高【29】
  • 台北市雨水下水道設計標準為 78.8 mm/hr(五年一遇、2小時延時)【26】【6】
  • 台中/高雄排水標準約 70–75 mm/hr,面對此次雨勢已明顯超載【38】
  • NCDR 報告:高雄時雨量約 100 mm/hr 當地排水設計為 71.47 mm/hr【18】
  • 台南市政府水利局年度報告:抽水站機組提昇工程(提升抽排速率)【13】
  • 北北防洪工程:建立淡水河二重疏洪道、千億北市防洪計畫(200年標準)【7】
  • 高雄市排水系統規劃報告:雨水下水道設計以 2–5 年再現期為主【5】
  • 自由時報專欄:指出高雄開設 75 mm/hr 設計值卻低於實際暴雨級別【32】
  • 台北市技術規範:2024年將逐步拉高設計標準至 88.8 mm/hr【40】
  • 北北抽水站建設與未來計畫:增設百齡抽水站強化大台北韌性【41】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越野成長紀錄 · 運動真實跑旅(耐力堆疊期)

越野成長紀錄 · 運動真實跑旅(身心修復期)

越野成長紀錄 · 運動真實跑旅(越野入坑期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