誘因設計,精準傳遞訊號,讓人照著你的想法行動讀後感
原稿:
關於導論 想改變行為,必須設計出有效的誘因
誘因本身是一套設計工具,最高境界就是讓發出的自我訊號/社會訊號有用,讓人往自己想要的目標方向前進,無論世界上的哪種角色舉凡父母,情人,長官等..都是誘因賽局內的棋子,越能掌握規則的人越佔上風,可以深化你的工作,生活,個人內在與目標。曼聯隊桑切斯英超聯賽的誘因選擇進球機率。
Part1 正確的訊號,是促使人們行動的誘因
收到現金紅包失望,因為現金顯現出懶惰訊號,反之對方看到長椅卻很開心,因爲釋放出關心與體貼。
第1章 我們樂於用自我訊號傳達個人特質
刺青偏好取信於人,教育投資具有難度門檻透露出能力與價值
第2章 挖掘消費者認同的社會訊號,打造購買誘因
Prius政治學,豐田與本田油電車的外顯炫耀訊號
第3章 拆解自我訊號與社會訊號,設計動人的誘因
匿名付款的自我形象塑造,包含自我與社會之間的平衡價值。賣血記中珍型人與喬型人對於金錢的誘因,表揚與榮譽筆更凸顯自我滿意的訊號。
Part2 錯誤的訊號,會造成誘因失效
混合訊號,多重任務,權變誘因
第4章 數量取向 vs. 品質至上
特拉維夫的小巴司機與共乘評鑑制度,急診醫師按服務計費非成效,除了財務誘因外,病患知識也會影響判斷結果,論質計酬依照最佳實踐,客戶滿意作為衡量指標。
第5章 鼓勵創新 vs. 迴避風險
鼓勵創新但新方法失敗懲處,進而傳達冒險裹足不前與隱藏失敗的混合訊號,高失敗與創新本就密不可分,創意的人/公司不是因為低失敗率,而是失敗速度快故成本低,挫折學到的更多。百事達與維珍可樂經典案例。
第6章 長期目標 vs. 短期目標
投資週期長,州長爭取延長任期,籃球教練挑選上場球員,與薪資綁定為考試而教學
第7章 團隊合作 vs. 個人成功
梅西個人獎勵卻強調團隊重要性,個人誘因利弊與團隊搭便車心態,障礙賽團隊為單位,成功與否取決最慢的那一位,合作與內鬥。波音與空巴實驗中,兩隊各三名相同廠商的出價,個人與團隊報酬誘因而有不同的報價策略,辦公室想要多點廝殺就創造個人誘因的訊號。
Part3 誘因所引導的故事框架
第8章 錯誤的誘因,可能誘導負面後果
富國銀行因為提升業績的誘因詐欺醜聞,而適當的審查機制以數量為基礎但建構出品質檢核的平衡獎勵,托兒所遲到低成本代價而合理化負面訊號,政策要正確落實的前提必須讓代價訊號極高。安全帽的安全風險意識降低的轉嫁訊號,安全帶與方向盤長釘訊號。河內大滅鼠,鼠尾巴清點漏洞訊號。特魯洛圓頂房住家徵稅與英格蘭的窗戶稅訊號,9/14/19超過炫富的社會訊號。常客里程,中國共產主義共同農作。
第9章 「損失規避」誘因,訊號最強
紅鰭購屋退佣誘因佔比,購車加油卡聰明消費折扣心理帳戶,車行資產運動步行日租減免與獎金激勵對照步行數量,損失比獲得更有感,公司生產力臨時獎金損失規避原則發酵
第10章 錯失機會的恐懼,也能形成誘因
郵遞區號彩票號碼,停車驗票抽獎錯失規避(每天停車5美/一週不停車抽500美)
第11章 利社會誘因,或許可以發揮奇效
春暉效應利他產生喜悅滿足感,提升自我正面形象訊號義消代表,小額獎勵社會誘因較佳,公司晉升發放禮卷非自己口袋,而是慷慨解囊。
第12章 用4特質塑造出獎項傳達的訊號
觀眾身份社會訊號(英勇事蹟功勳自我訊號),獎項稀少性,授獎者地位與評選嚴謹過程都會影響訊號價值。
Part4 用誘因診斷問題
第13章 問題1 :驗證美國學生的測驗結果變因
測驗成績看待獎賞認真與能力程度天賦訊號,與中國文化強調的自我與社會的努力訊號
第14章 問題2 :改變捐款者對捐款流向的感受
慈善機構受到執行長搭頭等艙對於懷疑間接成本捐賑的反感,交代零間接或多少比例間接成本的捐款透明化。
第15章 問題3 :找出真正有熱情的員工
辭職獎金節省低素質員工開銷,找出真正願意打拼員工
第16章 問題4 :專業操守與經濟利益的衝突
財顧與醫生在模糊與主觀成功自欺,自動獲利而自然偏剖,在誘因效果下給出自以為的客戶最佳利益。
Part5 用誘因促進行為改變的動力
新年新希望的過度自信,高估自己改變行為的能力,溢付行為過度樂觀
第17章 設計讓好習慣持續的誘因
(天真錯誤)習慣庫存累積流汗賺錢,(綁在桅杆)時間到點沒有持續則捐款,背信承諾自我訊號與規避經濟損失訊號,(呼朋引伴)同儕社會效應,連坐關係團隊誘因增多,最後彈性遠比規律更能延長習慣時效性。
第18章 設計能根除壞習慣的誘因
長期看誘因可以緩步消除習慣,維持長期改變,但想要強化誘因效能,仍需要心理增強機制,比方押金與社群支持。
第19章 設計克服短期滿足感的誘因
誘惑捆搭,把想做與該做綁定才能進行,成本利益有時間差引發動態不一致,獎勵即時更能提高效果。
第20章 用誘因移除行為改變的障礙
學校預算刪減案例,體育實驗提升學業的結果指出最大改變是改善飲食與充足睡眠,會員補貼退款方案提升健身房次數,間接達到節能做出社會比較,降低轉換成本也能促使變更消費品牌習慣。
實例分析一:設計習俗革新誘因
第21章 與自然搏鬥 vs. 與生態共存
辛巴計畫馬賽人的觀光旅遊經濟價值,損失牛隻高額金額補貼遠大於獅子。
第22章 預防保險詐欺與道德風險
道德風險修築圍籬,檢核機制對應多階段損失補償,保險會削弱當時人的謹慎誘因。
第23章 用誘因改變對英勇的定義
辛巴偵查隊戰士從殺獅轉而保護獅子,重新定義生命的價值,英勇表現可以是友好的共生環境。
第24章 用誘因改變婚姻市場的價值觀
馬賽女性的割禮制度,負擔女性中學學費提升教育與前途,同儕均參加降低壓力,提升教育一但超過18歲就可以抵抗社會規範,一旦女性社會地位高,享受性生活也讓自己受到社會地位尊重。
實例分析二:設計談判成交誘因
第25章 錨定與調整
命運轉盤隨機數字認知非洲在聯合國的比例高低,專業經理人放款預估也受到過去歷史數據錨定,故預期價格在合理範圍內越高越好,此價格會成為討價還價的依據。
第26章 對比效應
小屋又吵又亂又窄,就在把動物移入屋中更吵更亂空間更窄,直到把把動物移出後,恢復了和諧,房價也是同樣道理,左右手分別浸漬冰熱水一分鐘,再把雙手放置溫水,而大腦產生的水溫訊號截然不同。
第27章 訂價策略
健身房贈送能量飲隨告知兩種成本差異後,折價組對運動強度評價低於正規組,且疲勞度高於正規組,反應價格=品質的訊號。
第28章 互惠準則
談判中透過初始報價定錨,創造對比效應,提升在對方眼中價值後觸發互惠心理。
結論,消除混合訊號掌握故事框架
墨菲紐澤西之夏行動,參與至少接種一劑疫苗抽獎與州長共進晚餐,或湖人隊季票,或沒有鎂光燈的墨菲式誘惑,免費公園入場,健康通行證你打疫苗我請客,一次性朔膠袋碳稅。
框架脈絡結合範例:
- 誘因原理
- 正確訊號:誘因設計主要目的是發送單一或混合訊號,讓人無形中作出選擇行為。訊號有兩種:自我訊號(表達個人特質)和社會訊號(表達與他人的關聯)。誘因需要讓這些訊號朝向期望的行為發展。例如,教育投資、刺青、購車選擇等都能傳達不同的個人價值或社會地位。
- 設計有吸引力的誘因:設計能引起他人認同的社會訊號,並利用這些訊號來驅動購買或其他行為。這是透過塑造消費者的認同感來達成的,如豐田與本田的油電車外觀設計,就是一種利用社會訊號的成功案例。
- 錯誤識別(企業問題)
- 混合訊號:數量 vs. 品質,來自不同來源的資訊權衡,權變誘因:創新 vs. 風險、長期 vs. 短期、團隊 vs. 個人,根據環境變化靈活調整策略
- 數量取向 vs. 品質至上特拉維夫的小巴司機與共乘評鑑制度,急診醫師按服務計費非成效,除了財務誘因外,病患知識也會影響判斷結果,論質計酬依照最佳實踐
- 長期目標 vs. 短期目標(政治人物的十年計畫但又很愛剪綵,教育老師薪資與升學評鑒,教練派任先發)
- 團隊合作 vs. 個人成功(NBA球員,員工表現,廠商合作)
- 引導故事性(生活充斥著廣告商業手法)
- 錯誤誘因帶來的負面後果:像是富國銀行開設了約200萬個帳戶、發出了50萬張信用卡造假帳戶醜聞,進而損害品牌形象。
- (托兒所遲到低成本代價而合理化負面訊號,政策要正確落實的前提必須讓代價訊號極高。安全帽的安全風險意識降低的轉嫁訊號,安全帶與方向盤長釘訊號。河內大滅鼠,鼠尾巴清點漏洞訊號。特魯洛圓頂房住家徵稅與英格蘭的窗戶稅訊號)
- 損失規避誘因:人們對於損失反應通常強於收益。常接收到這點強化動機,像是購物折扣觸發損失規避心理,從而促進行為改變。
- 「損失規避」誘因,訊號最強(購車加油卡聰明消費折扣心理帳戶,車行資產運動步行日租減免與獎金激勵對照步行數量,損失比獲得更有感,公司生產力臨時獎金損失規避原則發酵)
- 錯失機會恐懼:人們對錯失機會恐懼可作為強有力誘因,如在促銷活動中使用”限時折扣“或”最後機會“來激發消費者行為。
- 用4特質塑造出獎項傳達訊號(觀眾身份社會訊號(英勇事蹟功勳自我訊號),獎項稀少性,授獎者地位與評選嚴謹過程都會影響訊號價值。)
- 好壞診斷(自省)
- 測試與反思:設計誘因後需定期診斷效果。可通過觀察行為變化達成,如評估學測、檢視慈善機構捐款流向透明度等。
- 保持好習慣:讓好習慣持續要考慮外部約束力像同儕影響,內部動機(自我承諾、進步回饋)。幫助維持習慣並防止自我放棄。
- 克服滿足誘惑:通過“誘惑捆搭”來將想做的事與該做的事綁定,減少短期誘惑對行為的干擾。(看劇+超慢跑)
實例分析一:設計習俗革新誘因(自然搏鬥 vs. 與生態共存辛巴計畫馬賽人損失牛隻高額金額補貼,預防保險詐欺與道德風險修築圍籬,檢核機制對應多階段損失補償,保險會削弱當時人的謹慎誘因,改變對英勇的定義重新定義生命的價值,英勇表現可以是友好的共生環境,改變婚姻市場的價值觀馬賽女性的割禮制度,負擔女性中學學費提升教育與前途,同儕均參加降低壓力,提升教育一但超過18歲就可以抵抗社會規範,一旦女性社會地位高,享受性生活也讓自己受到社會地位尊重)
實例分析二:設計談判成交誘因(錨定與調整專業經理人放款預估也受到過去歷史數據錨定,故預期價格在合理範圍內越高越好,此價格會成為討價還價的依據,對比效應小屋又吵又亂又窄,就在把動物移入屋中更吵更亂空間更窄,直到把把動物移出後,恢復了和諧,房價也是同樣道理,左右手分別浸漬冰熱水一分鐘,再把雙手放置溫水,而大腦產生的水溫訊號截然不同,互惠準則透過初始報價定錨,創造對比效應,提升在對方眼中價值後觸發互惠心理)
範例
Part 1:正確的訊號,才能促使人們行動
第2章 社會訊號:打造消費誘因的關鍵,詐騙實例:詐騙集團炫耀豪車、現金,利用社會訊號吸引投資受害者。
第3章 設計動人的誘因,拆解訊號影響力,詐騙實例:「免費試用」的消費陷阱,誘使人留下信用卡資訊後自動續約。
Part 2:錯誤的訊號,會導致誘因失效
第4章 數量 vs. 品質:不當誘因的影響,詐騙實例:電商平台高評價商品可能是「洗評論」的結果,而非真實品質。
第5章 鼓勵創新 vs. 迴避風險,詐騙實例:「零風險高回報」投資騙局,利用人們的風險迴避心理。
Part 3:誘因如何影響決策與行為
第8章 錯誤的誘因可能導致反效果,詐騙實例:「低成本入會」吸引人參加,但後續強制高額續費。
第9章 損失規避誘因的強大影響,詐騙實例:「倒數計時優惠」讓消費者急於購買,實際上折扣是常態。
Part 4:用誘因診斷問題
第15章 找出真正有熱情的員工,詐騙實例:傳銷組織透過「高額入會費」篩選出願意投入大量金錢與時間的成員,使其更難脫身。
1. 錨定效應:先設立參考點,引導對方認知
🔹 概念:人們會受到最初獲得的資訊影響,將其作為參考點(錨點)來評估後續選項。🔹 應用方式:
- 先拋出較高的需求,再讓步到合理範圍
- 例如,你希望團隊支持你導入一個新流程,而你知道他們可能會抗拒變動。你可以先提出一個極具挑戰性的版本(例如要求全自動化流程),再讓步至一個較溫和的選項(半自動化),讓他們覺得後者更容易接受。
- 先強調更高標準,降低預期反對聲音
- 例如,你希望爭取額外資源來推動專案,可以先提一個較高的預算(如 300 萬),即使對方反對,也會以此為基準討論,最後即便只獲得 200 萬,也比直接要求 200 萬更有機會成功。
2. 對比效應:放大你的方案優勢
🔹 概念:人們的決策會受到對比影響,當兩個選項並列時,差異會變得更明顯。🔹 應用方式:
- 先展示一個明顯較差的方案,凸顯你的建議
- 例如,當你想推動一個技術升級時,先展示現有系統的缺陷(高維護成本、低效率),再對比新系統的效益(自動化、省時 50%)。
- 對比更昂貴或困難的選項,讓你的建議顯得更合理
- 例如,當你提議團隊採用新工具時,可以先介紹另一個複雜、昂貴的工具,然後再說明你的建議如何更經濟實惠、容易實施。
3. 互惠原則:先提供價值,增加對方回應的可能性
🔹 概念:人們傾向於回應別人的好意,如果你先提供幫助,對方更可能支持你的請求。🔹 應用方式:
- 先給對方一些實質的協助或資訊
- 例如,當你需要跨部門合作時,可以先提供一個免費的內部培訓或報告,讓對方感受到你的貢獻,之後提出合作需求時,他們更可能答應。
- 小請求 → 大請求,逐步建立互惠
- 例如,先請對方幫一個小忙(例如提供數據),讓他們投入精力,之後當你提出更大請求(如加入專案協作)時,他們更可能答應。
日常生活中應用這些手法來改變習俗和價值觀
1. 與自然搏鬥 vs. 與生態共存(Fighting Nature vs. Coexisting with Ecology)
實例:城市中的垃圾處理與回收系統
- 背景:傳統上,垃圾處理系統強調將垃圾送往垃圾場,造成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,這是一種“與自然搏鬥”的模式。
- 革新:許多城市開始推動垃圾分類、回收和再利用的生態共存方案,強調資源的再生與利用,而非僅僅將垃圾丟棄。這樣的模式能減少環境負擔並促進可持續發展。
- 誘因:透過政府激勵措施(如提供回收獎勳、優惠等)來鼓勵市民參與,從而實現與環境的共生。
示例:“過去我們的垃圾可能只是被丟棄,造成環境污染,但現在我們可以將垃圾分類回收,讓資源再生,這樣不僅能減少浪費,也能保護我們的環境。”
2. 預防保險詐欺與道德風險(Insurance Fraud and Moral Hazard)
實例:自駕車保險
- 背景:隨著自駕車技術的發展,保險公司必須面對新的道德風險,因為車主可能對於自駕模式下的事故責任有所忽視。
- 革新:保險公司引入智能監控系統,對車輛的運行進行監測,並根據實際駕駛行為來調整保險費用。這樣的系統能夠減少車主的道德風險,促使他們更加小心謹慎駕駛。
- 誘因:車主若表現良好(例如駕駛行為安全、遵守交通規則),便能夠獲得保險費用的折扣,這進一步激勵安全駕駛。
示例:“現在很多自駕車保險會根據我們的駕駛行為來定價,如果我們能夠駕駛得更安全,就能享有折扣,這樣既保護了我們的安全,也讓保險更加公平。”
3. 用誘因改變對英勇的定義(Changing the Definition of Courage)
實例:企業對員工的支持與工作環境
- 背景:傳統上,企業經常認為“英勇”的員工是那些不斷加班、犧牲自己時間來完成工作的員工。然而,這樣的工作文化可能會導致過勞和員工的身心健康問題。
- 革新:許多現代企業開始重視員工的工作與生活平衡,提倡“英勇”的員工應該是那些能夠有效管理時間、適時休息並保持身心健康的員工。這樣的行為被視為對公司和個人的長期價值。
- 誘因:企業開始提供彈性工作時間、健康福利、員工心理健康支持等,鼓勵員工在保持高效的同時,照顧好自己的身心健康。
示例:“以前我們常聽到,企業裡最英勇的員工是那些加班到深夜的人,但如今更多企業認為,能夠在工作與生活之間找到平衡的人才是真正英勇的員工。”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