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8月, 2025的文章

💧 臺灣的淹水不是意外,而是被設計短估的「預知危機」

  前言 這波從 2025年8月開始的西南氣流中南部豪雨,單是高雄桃源時雨量就高達 117 mm/hr、台南永康破百、屏東三地門創下 122 mm/hr 站史紀錄,部分山區單日累積雨量近 900 mm,等同整年降雨量。這是台灣少見、卻正逐年增加的極端降雨事件,我們所熟悉的城市排水設施,一旦遇上這樣的短延時強降雨,許多設計標準都已「落後疫情」──也就是: 即便有防洪體系,也可能出錯 。 專有名詞說明: 再現期(return period) :法規上設定某個降雨強度大概多久才會一次,例如「5年一遇」大雨。 時雨量(mm/hr) :每小時降多少毫米雨。1 mm ≈ 每㎡ 1 升雨水,是設計單位。 重力排水 :透過坡度把水從城市流往前端河川/排水道,不需抽水機。 重力閘門 :水位高時會自動關閉的機關,防止河水倒灌。 抽水站、抽水機 :當河水或海水把重力栓住時,這些機械就會幫忙把內水「抽」出去。 箱涵(水道) :地底的排水管道,大小不一,負責通洪至河道出口。 滯洪池 :暴雨時先暫時儲水的區域(例如生態公園底下、校園地下)。 📊 防洪排水「水流流程圖」 雨水(時雨強度+短延時洪峰) → 側溝/集水口/地面進水 → 匯集入箱涵(幹/支系統) → 嘗試重力排往河道出口(若河/潮位低) → 如果河水高漲:重力閘門關閉 → 無法重力排出 → 抽水站啟動 → 抽水泵浦/前池→把水抽到排放管 → 排入河川/分洪道/海域 📉 設計級別 vs 本次時雨量對照表(南部區域) 地區 官方設計排水標準(mm/hr) 本次最高時雨量(mm/hr) 缺口出在哪個環節? 核心致災原因 台南永康 約 70 mm/hr(5~10年再現期)【38】 103.5 mm/hr(創測站歷史新高)【35】 箱涵容量不足 + 重力出口被河潮抑止 ,抽水機組未立即起泵 降雨強度遠超設計,每㎡瞬間超負荷;下游潮水倒灌,抽水站容量不夠快排導致積水長時間停留。 高雄桃源/茂林山區 約 71.5 mm/hr【18】 117 mm/hr(短時破百)【12】 側溝登記失能 + 抽水設備調度滯後 山洪夾帶重量級土石與雜草堵塞管道;水利人員撈除不及導致系統失靈。 屏東三地門 約 70 mm/hr(沿海低地依中央標準)【3...